近年来,车内空气质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。相关数据显示,2010年至今年8月,车内异味位列十大汽车质量热点问题之一。人们近几年被“困”在车内的真相,其实就是因为车内空气污染问题。
![被困在车内的真相:空气污染 车内空气污染并不是个别现象]()
事实上,车内空气污染并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普遍存在的,同样地,相比室内空气污染来说,容易被人忽略。车内空气污染指汽车内部由于不通风、车体装修等原因造成的空气质量差的情况。
汽车为什么会产生污染?
车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车体本身、装饰用材等,其中甲醛、二甲苯、苯等有毒物质污染后果最为严重。在组装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粘合剂,车内的皮质座椅等配件也会使用一定的涂料,这些都是可能产生甲醛等TVOC气体的罪魁祸首。另外,车内空间还有可能进入发动机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,浓度高了甚至有可能危及到小命。
而且,再加上汽车内的空间狭小,密闭性较强,无法与室内一样,实现不间断的通风条件,因此不断释放出的甲醛、苯等有毒气体浓度偏高,一直集聚在车内空间。
![被困在车内的真相:空气污染 豪车因过度装修所导致的污染]()
在普遍性的车内空气污染中,豪车因过度装修所导致的污染也更加“引人注目”。
豪车车身轻量化,带来了非金属零件的大量应用,包括塑料皮革纤维材料,还有纺织材料,以及对保温、隔热、减震材料的更多需求,同时“过度装修”式的车内空气污染隐患也在增加。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,前几年引发车内空气污染的沥青阻尼片,就是一种减震材料。
不管是“粗制滥造”还是“过度装修”,车内空气污染无法避免。
![被困在车内的真相:空气污染 车内刺激性异味及有害物质超标问题]()
车内刺激性异味及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,那么,又该如何解决呢?
可以这样说,一切问题的源头,还是在于法律规范。车内环境缺少相关管控标准,法律依据缺失,缺少监管,导致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加剧。
此前,国家也曾出具过推荐性的标准。环境保护部发布的《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》(GB/T 27630-2011)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《HJT 400-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》是评价车内空气质量的权威检测标准和方法。前者中规定了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乙苯、苯乙烯、甲醛、乙醛和丙烯醛8种检测物质及其限值。但是随着人们对于车内空气健康的关注加大,车内空气污染愈来愈严重的情形,推荐性的标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。没有强制性标准,这样就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出现纠纷后,没有解决的依据。
![被困在车内的真相:空气污染 减少污染源才是正解]()
根据高德地图的统计,以北京为例,每个人每年花在路上的拥堵时间为174小时。抛开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,可以肯定的是,消费者停留在车内的时间,以及停留在车内的消费者的人数,都在逐年增加。想象一下,当我们坐进属于自己车子的时候,舒适的座椅、静谧的环境让人感到十分惬意,但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异味却可以将一切缺点都打破。人类对于气味的敏感性,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它的喜好。
我们如何才能不被“困”在车内,相信从源头开始控制,减少污染源才是正解。